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_成人免费观看视频网站_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在线_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2_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_一级免费黄色

《中國大學生就業》|| 申小蓉: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及對策探究

2023年05月25日 來源:中國大學生就業
二維碼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簡介】申小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全國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創業,學生管理。

【摘要】近年來,高校畢業生規模不斷提升,受多種因素影響,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文章分析了當前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及校園招聘中的工作難點,針對行業就指委、高校、用人單位、學生等不同主體提出了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對策舉措。

【關鍵詞】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

【文本引用】申小蓉.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及對策探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03):84-90

2022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1076萬人,2023年預計達到1158萬人,規模將再創新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2023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作為發展速度最快、滲透領域最廣、最具創新和活力的領域之一,極大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2]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3]《中國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人才供需研究報告》顯示,互聯網行業內大型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最為旺盛。人才供給方面,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增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技術類等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人數增速高達146%,大數據技術專業畢業生增速高達256%。[4]做好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前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和高校就業工作開展情況

(一)社會需求量相對樂觀,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度較高

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通信/電信運營、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環比回升。分區域看,東部和東北就業景氣指數較高,西部較低。分經濟圈看,長三角CIER景氣指數較高。分城市看,一線城市招聘需求和求職供給的體量仍相對較大,部分新一線城市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在增加。可以看出,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總量較充足、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專業對口度較高。在全國在19個行業中,本行業大部分高校2023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基本正常,高校畢業生在市場供求關系上普遍保持穩定的狀況,社會需求量相對樂觀,大部分畢業生能夠順利就業。總體而言,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需求不會出現驟冷驟熱現象。

(二)畢業生到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就業的意愿較高

據統計,2021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比例為9.2%,僅次于教育行業,其中以互聯網相關領域為主,包括數據處理、軟件開發、互聯網運營等。[5]近年來,互聯網企業進一步優化調整自身業務,同時崗位結構也不斷優化,計算機程序員等初始技術崗位比例逐年下降,崗位的調整也對高校畢業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網絡主播、新媒體運營、網絡創作等新就業形態逐漸顯現,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選擇。智聯招聘《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中,應屆生期望就業的行業占比最高的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為24.1%,其他行業的占比均在10%以下。

(三)相關高校開展就業工作情況

宏觀層面受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國內外形勢、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就業形勢復雜,面臨一定挑戰。各高校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落實訪企拓崗專項行動,切實加強校園招聘市場建設,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推進校園網絡招聘市場建設,及時發布專業設置和生源信息,開展網絡招聘服務,通過線上宣講、遠程面試、網上簽約開展校園招聘,促進線上線下招聘相結合,提高招聘成功率。健全就業育人支持體系,開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課程,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和擇業觀。加強指導服務,發布就業和實習信息,解讀就業政策及流程,開展行業技術講座、求職心理輔導及就業咨詢等活動。開展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建立就業困難畢業生群體幫扶工作臺賬,對重點群體按照“一人一檔”“一人一策”開展幫扶。

二、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本行業用人單位校園招聘需求總量較往年有所減少

在2023屆秋季校園招聘中,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大部分用人單位需求較往年有所減少或基本持平,且應屆薪資標準持平或降低,只有少量單位的崗位需求量有所增加。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行業出現裁員“熱潮”,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均傳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并大幅降低應屆生招聘規模。2023年秋季校招,百度2000人(去年8000人),減少了75%;字節跳動3000人(去年8000人),減少了62.5%;美團5000人(去年1萬人),減少了50%。另一方面,部分地區的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甚至暫停了校園招聘計劃。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2022年下半年線下進校招聘單位量比去年同期減少58%。

(二)高校與用人單位的信息資源不完全對稱,結構性矛盾突出

高校人才培養相對于社會人才需求變化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尤其是當前勞動力市場對高層次教育人才、應用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但高校的招生計劃、專業設置的優化改革都明顯滯后。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使得很多高校都在擴招計算機、軟件相關專業;但從目前來看,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已趨于平穩,而自研芯片需求迫切,集成電路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據統計,到2030年集成電路行業人才缺口20萬,但大部分高校都無法快速投入師資、教學設施及科研設備等資源開展并擴大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材料、環境、生物、管理等專業在市場上相對飽和,崗位競爭激烈,一般高校的畢業生很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找到優質的高薪工作。

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招聘對高校畢業生的學歷、專業素養、動手能力、職業技能、綜合素養等要求越來越高;部分畢業生對自身的能力、目標定位不準確,崗位認知不足,對市場形勢的變化不了解,期望偏高、選擇盲目。在有限招聘需求和高招聘要求的情況下,來自于“名校”及個人綜合素質突出的學生就業機會受影響較低,但相對背景及能力一般的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人難并存。

(三)出國(境)受阻加大國內升學和就業競爭

受到新冠疫情反復,中美關系、世界局部地區動蕩等影響,近年來出國(境)深造、交流明顯受阻。較多原本畢業意向首選出國(境)深造的學生將目標改為國內升學,他們參加考研或擠占推免名額,導致國內升學的競爭壓力逐年提升;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出國外語考試推遲、專業受限等原因,被迫選擇留學GAP;或因為國際關系等原因主動選擇留學GAP,都無法在畢業當年落實去向。但因考試的時間、形式等不確定因素大,留學GAP實際結果大多不理想。同時,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也增加了國內就業的求職競爭。

(四)學生更愿意到大城市、到體制內就業,知名度較低的用人單位很難獲得學生青睞,招不到、留不住

從意向就業的地域來看,由于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產業聚集特色及相關高校分布,畢業生首選的就業地域是江浙滬、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地區,其次是中部和西部的其他地區,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杭州、重慶等一線城市、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是學生就業意向較高的城市。從意向就業的單位性質來看,畢業生首選的單位性質最多的是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單位,其次才是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等其他類型單位,整體更加追求穩定性、追求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但從實際情況來看,2022年,民營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稅收和進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別占到全國的60%、53%和68%左右;同時,民營企業提供了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遠超國有企業和其他單位。

跟互聯網“大廠”相比,很多中小微企業、傳統行業企業在校園招聘時,現場人數、簡歷投遞量都不盡如人意。企業消耗了人力物力開展線下招聘,但最終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第一是用人單位依舊使用比較傳統的招聘模式,宣傳渠道單一、內容不夠契合00后青年的思維模式和興趣點,方式不“接地氣”。第二是部分用人單位設置的崗位薪酬偏低,福利待遇不高,與求職人員的期望值存在差距。第三是部分用人單位急功近利,只招“名校”學生,或科研、實習經驗豐富的學生,目標設定過窄,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

(五)學生升學意向過高,不就業、慢就業現象明顯,對就業的認識和主動性不夠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2023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繼續緩慢增長,達到474萬人,比2022年增長17萬人。[6]根據對考研動機調查分析,有超過一半的考生選擇了“當下就業困難,暫時規避就業,繼續鍛煉能力”。此外,有超過四成的考生是因為對本專業興趣濃厚而繼續深造。為了進入理想大學、本科專業不好想換專業等原因均不超過40%。可以看出,在后疫情時代,由于民營經濟受到沖擊,很多應屆畢業生選擇報考研究生,通過提升學歷來提升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這其中,一部分學生對本科學校不滿意,或在求職、實習時因學歷碰壁,有提升學歷的需求;但還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考研并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受到社會、家庭或同學的影響,對就業產生畏懼,躲避求職壓力。

同時,相當一部分首次參加考研失利的學生選擇不就業繼續考試(“二戰”)的現象明顯,且多數受到家庭支持,就業態度不夠積極,目標定位不準確,或為保留“應屆生”身份主動放棄任何形式的就業,且部分家庭比學生本人對不就業、慢就業更加堅定。

(六)線上招聘效果不如線下招聘

新冠疫情推動了線上招聘的常態化,但線上信息泛濫、造成線上形式的招聘管理難度加大,且實際成效不理想。第一,學生會在校內外的各類網站、手機端看到大量招聘信息但難以篩選,用人單位會收到大量的簡歷,但處理難度大,無效信息會增加真正合格候選人漏選的可能性,導致用人單位與學生參與度及互動程度的針對性、有效性不高。第二,等待時間較長。由于缺少與用人單位面對面的溝通,學生在線上投遞簡歷后很多都會陷入被動等待的狀態,通常參加傳統線下招聘會后求職者一周之內就能得到回音,而網上招聘的等待期相對被延長了,經常是簡歷發出后數十天才接到反饋,有些甚至直接石沉大海。第三,因為靈活便捷,不少單位的面試次數會明顯增加,甚至在多輪線上面試后還有最終的線下面試,多輪次的面試給用人單位增加了負擔,學生也可能因此放棄面試。第四,線上求職給少數虛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機,對學生和用人單位來說,都存在對虛假信息的擔憂。

三、做好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舉措建議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教育部關于做好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各地各高校要緊密結合實際,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一是要大力開拓市場化就業渠道。深入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深化多領域校企對接活動。二是政府、高校和用人單位要保持常態化交流,暢通線上線下信息渠道,支持畢業生到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創新創業、多種形式靈活就業。三是各地各部門盡可能將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國企央企招考提前,盡量避免學生因參加公招考試錯過校招高峰期,錯失選擇企業的機會。四是優化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做好畢業生精準指導,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技能的培訓和輔導。

(一)行業就指委層面

第一,凝聚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在信息傳輸、通訊服務、互聯網等行業領域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合作新機制,實現就業創業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共同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服務。

第二,開展行業就業創業研究和政策咨詢。對信息通訊與互聯網行業產業結構變化、就業市場需求、新就業形態、人才供給情況等課題進行研究,研判國內外就業形勢,編寫發布行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研究報告,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制定和相關行業單位人力資源發展提供咨詢建議。

第三,推動職業生涯教育。研制相關學科專業的學業與職業指南。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就業教育引導,推進行業就業創業課程建設,推進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

第四,開展就業工作督查調查。協助教育部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調查、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和專項督查,分層分類建立高校就業評價指標體系,健全畢業生就業狀況對高校招生、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反饋聯動機制。

第五,搭建供需平臺,促進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平臺資源聚集優勢,推動校企合作。協調、組織供需雙方舉辦開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的就業創業活動。

第六,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隊伍建設。開展工作隊伍保障機制研究、能力培訓、學術研討等,搭建校企交流橋梁,逐步建立高校就業部門、教務部門、科研部門、各學院、輔導員與企業業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等之間的聯系,鼓勵企業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環節。

(二)高校層面

1.擴大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日前表示,要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楊蔭凱指出,下一步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更多有利于發揮青年群體智力優勢的知識型技術型崗位。高校應充分利用好當前機遇,深入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拓展更為廣泛的行業就業市場;搭建線上線下招聘平臺,對接用人單位,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鼓勵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就業,滿足地方人才需求;積極支持學生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與對口企業構建常態化校企合作平臺,拓展實習實訓、見習基地,提升留任率。另一方面,挖掘新職業和靈活就業渠道,幫助畢業生實現多元就業。例如,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吸納大學生就業潛力巨大。數據顯示,54.2%的淘寶店鋪團隊招錄了大學生,團隊平均招聘大學生3.7人。5%的網店店鋪計劃2022年7月后繼續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平均計劃招聘大學生1.67人。[7]

2.分類精準指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

可以看到,當代一部分“佛系”青年,追求個人體驗感和舒適生活,希望畢業后一步到位,但實際上這是很難的。高校要關注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發展重點,進行精準施策,引導學生轉變求職觀念,注重自我發展,調整就業期望值,腳踏實地地實現理想。

針對國家重點急需領域,高校應主動服務國家發展需求和人才戰略布局,加強引導機制,選拔、輸送更多優秀的畢業生投身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功立業。針對積極“慢就業”學生,高校應該進行鼓勵并給予更加寬容的環境。需要在管理上留有一定余地,既要保護學生“審慎”選擇的積極性,又要做到及時掌握情況、跟蹤進度,在必要時進行幫扶。針對消極“慢就業”學生,因缺乏就業資源或求職技能而找不到工作、對就業沒有信心的,按照“一人一檔”“一人一策”開展工作,全面掌握學生的就業意向、就業需求和求職難點,并定期跟進不同學生的就業進展,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提供適時的就業指導和服務,確保每一個就業困難的學生都得到有效幫助。針對部分家庭支持“不就業”,應加強家校互動和校院兩級聯動,學院輔導員要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就業形勢、了解學生就業工作,共同促進學生順利就業、盡早就業。

3.充分發揮“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提升培養質量,逐步改善供需結構性矛盾

在專業設置方面,深刻把握教育規律中的“變與不變”“快與慢”等關系,在新增專業設置中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加強社會需求調研,保持戰略定力,建設國家亟需“冷門”專業,避免急于建設“過熱”專業,適時停辦、停招不符合時代需求的專業。在招生計劃制定方面,學校招生、就業部門緊密聯合,充分調研國家及各區域對人才的需求,將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落實率和就業質量作為重要的參考因素,綜合考慮生師比、學科專業建設、生源質量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制定各專業招生規模,促進學校畢業生更好地滿足國家及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招生計劃編制中,著力解決部分行業領域(如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供給不足的問題,持續優化招生計劃。在教學方式內容方面,堅持“四個面向”,做好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探索適應未來人才培養的專業建設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三)用人單位層面

1.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強化雇主品牌建設

校園招聘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校企合作需要長期積累和持續投入,才可以得到較為穩定的效果。用人單位應找準自身定位,分析人才需求,匯聚企業資源,通過長期規劃,分層次、分類別鎖定目標高校,將企業融入人才培養、科研等各個環節。例如,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開展聯合訂單班培養;通過與老師的科研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帶動學生參與企業項目;與高校聯合舉辦就業指導及生涯規劃講座、知識競賽、文體活動等校園活動提升企業的校園知名度;與目標高校、院系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提供實習、實踐、交流項目,前置校園招聘,持續加強校園雇主品牌建設,逐步提升招聘效果。

2.加強供需對接,破解供需結構性矛盾

第一,精準到校。用人單位要積極了解不同學校的生源信息、專業分布、就業特點等,及時關注學校就業政策和校園招聘安排,積極聯系到校開展活動。線上要積極跟進求職流程,線下要避免過分泛濫地開展校園招聘,確保“目標院校”的招聘實效。第二,精準到人。隨著職場個體意識崛起,學生在擇業時也不再單純參考薪酬,而是有了更多元的價值理念和個體需求。將合適的人分配到合適的崗位,將合適的技術匹配合適的部門,而不是僅僅參考學歷或名校背景。在招聘面試、實習實訓和工作交流中,實現企業與學生的平等對話、耐心引導、完善組織管理、建設良好的雇主口碑,并在高校中一屆一屆保留、傳播,已經成為企業成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學生層面

1.積極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第一,在校期間主動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避免到畢業年級才開始制定就業目標。通過校內外課程和活動,培養積極、主動的生涯態度與自主責任意識。充分了解自身興趣、性格,完成生涯評估,規劃適合的行動方案,主動制定短期和長期的發展目標。第二,要調整就業目標及預期,積極改變“啃老”“慢就業”等佛系心態,建立起不論將來做什么、發展如何,都應有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的態度,逐步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職業觀念。在就業時,充分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和政策,順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職場中不斷提升自己,獲得更加長遠而良好的發展。

2.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優質的行業和崗位總是萬人爭過獨木橋,考試成績、證書和其他獎勵是用人單位衡量學生在校表現的一項重要指標。一方面,要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在自己傾向的領域提升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主動思考創新。另一方面,職業素養中,用人單位一般比較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過不斷的總結提升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主動位置。

3.主動了解市場,增加實踐鍛煉

當前,互聯網行業仍是很多應屆生擇業第一選擇,但互聯網發展的創業窗口期已結束,進入平臺期增速放緩。互聯網信息技術已成為基礎設施,并不是只有“大廠”能做互聯網。從崗位來看,有技術、產品、運營等;從行業來看,金融、建筑、交通、汽車等行業都需要大量電子信息、通信、計算機相關技術和人才。公司可能縮減招聘規模,但技能需求始終旺盛。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底層技術周期帶來熱門行業交替,碳中和、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芯片正逐漸成為新的五大黃金產業,正在形成新的人才虹吸,引發職場大遷徙。例如,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讓傳統制造業公司對各類技術崗位的招聘需求大幅增長,醫藥行業也在今年秋招放出不少研發、運營崗位,隨著新能源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電池和智能制造方向也釋放了更多人才需求。在校期間,大學生應多參加科研項目、實習實訓、市場調研等,盡可能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經濟發展狀況、市場需求、行業前景,了解真實的職場,在扎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增加實踐鍛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16.

[2]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EB/OL].https://mp.weixin.qq.com/s/8xnlYqpjWZgb7-Xg6sIbKQ,2022-7-8.

[3]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1/content_5707695.htm,2022-9-1.

[4]中國互聯網行業高校畢業生人才供需研究報告[EB/OL].https://reader.gmw.cn/2021-12/30/content_35418689.htm.2021-12-31.

[5]麥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4.

[6]202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EB/OL].https://mp.weixin.qq.com/s/YcCHas3qxxqOKrB5U_xCmQ,2022-12-24.

[7]電商平臺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報告2022[EB/OL].https://mp.weixin.qq.com/s/GM49UR7T02Sn09ZQL22CzA?scene=25#wechat_redirect.2022-11-4.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IndustrySHEN Xiao-ro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俺也来俺也去天天综合久久 | 天地争霸美猴王国语在线观看免费 | 真实人与人性恔配视频 | 又黄又粗又爽免费观看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波多野结衣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高清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在线成人 | 极品嫩模被黑人20厘米 | 久操资源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区区 | 久久99久| 欧美专区日韩 | 国产精品天美传媒沈樵 | 国产一级片内射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一区一区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二区 | 性猛交xxxx乱大交3 | 久久99热狠狠色一区二区 | 91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看国产到性色 | 私人黄色影院 | 欧美a级片免费观看 | 99精品一级欧美片免费播放资讯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 无码少妇人妻专区在线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av中文在线资源 |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QQ号 | 国产AV国片偷人妻麻豆 | 亚洲有吗在线观看 | 天堂а在线最新版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丁香婷婷 |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校园 | 在线播放精品视频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