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畢業生5個公司搶 電梯維保從業者為何卻越來越少?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據南方工報消息,在總高530米的廣州市第一高樓周大福金融中心內,有12年從業經驗的馬天平正在進行維保工作,解體1組抱閘花了6個多小時。據了解,超高層電梯每個部件保養所花時間要比普通電梯多約一倍,駐場設置了早中晚三班維保人員24小時巡查,節假日人流量大時會比平時加強一倍的電梯巡查力度。這就是電梯維保人員的一個工作縮影——不分節假日,無論酷暑嚴寒還是刮風下雨,電梯維保人員始終需要“5+2”“白加黑”地24小時待命。
據統計,我國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長量均為世界第一,僅2021年全國電梯保有量879.98萬臺,在所有特種設備里電梯占比數量最高(達48.45%)。然而,我國從事電梯安裝維修的技術人員卻明顯青黃不接、缺口巨大,據相關數據統計,全國電梯維保人才缺口達60萬。一邊是電梯保有量的持續上漲,一邊卻是電梯維保人員缺口巨大,不得不令人焦慮發問:未來,電梯由誰來維保?
行業困局
工作壓力大強度高 “留不住”年輕人
11月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2022年三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與電梯維保相關的“機械設備安裝工”“工程機械維修工”“機械設備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榜上有名。
隨著近些年我國軌道交通、公共設施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建設突飛猛進,電梯業也隨之迅猛發展,不僅電梯保有量在2021年達到879.98萬臺,乘客量也達到了9億人次。據中研網《2022電梯維修保養行業前景及現狀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電梯維修保養行業市場規模為1366億元左右。然而,業內人士透露,60萬電梯維保人才缺口的背后,是隊伍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流動性大、老齡化程度高的行業現狀。
據介紹,電梯是一種高知識密度的設備,每臺電梯平均擁有2萬個零部件。然而,保障電梯運行安全的電梯維保人員,絕大多數是頻繁流動的年輕人,平均在崗時間不足三年。“老師傅”的稀缺、頻繁流動的年輕人、知識經驗傳承的斷層,是對電梯企業提出的挑戰。
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是配備了世界上最快高速電梯的超高層建筑,馬天平任該超高層建筑服務中心班組組長,負責這棟超高層建筑電梯的日常維護保養及現場電扶梯設備的運營保障工作。他介紹,這棟建筑共有150臺電梯和自動扶梯。超高層建筑中的電梯與普通電梯相比,由于電梯的速度、載重、提升高度有所增加,為了增加安全系數,電梯的曳引主機更大、鋼絲繩數量增加等,維保作業時間和檢查的項目也會相應增加。
“我們小組需要24小時全天候駐守在現場保障運營,并通過云服務中心24小時檢測電梯運行健康狀態,確保電梯運行狀態動態透明化,保障樓內人員的樓宇交通運行安全。” 馬天平表示,遇上節假日等人流量大的時候,電梯巡查力度還要比平時加強一倍。
在待遇方面,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建筑智能化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何國寧告訴記者,近年來,愿意從事電梯維保行業的人越來越少。“最高峰時,學校設立的電梯安裝與維修保養專業從高峰期開設12個班、每班50人,到如今僅有6個班,每年招生只有300人。”他表示,鑒于行業薪酬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在家長眼里,這個行業又臟又累,不夠體面。隨著電梯的普及,電梯維保人才的需求遠遠未飽和。
“大多數電梯維保學徒的工資只有2000多元,而且90%的電梯公司都是不包吃只包住的。”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分享自己維保工作狀況的小蔣表示,維保電梯是一個比較枯燥的工作,年輕人做不到多久就會覺得很無聊,再加上每天上班都是24小時待命,久而久之就干不下去了。
奧的斯電梯公司主管林廣成介紹:“電梯維保可以細分為日常保養和急修,電梯每15天一次保養為日常保養,而遇到電梯故障則為急修。”林廣成告訴記者,在人手相對充足的一線城市,日常保養和急修值班分工明確,各有班次互不干涉。而在人手嚴重不足的城市,電梯日常保養和急修就2個人,工作時間較長,很辛苦。
在一線做電梯日常保養時,林廣成最怕聽到居民說的就是“電梯又故障了”。他告訴記者,電梯維保工作面臨著居民的不理解,但凡電梯停靠時間變長,影響居民出行,有些戾氣較重的還會致電“12345”市民熱線投訴,收到投訴的警察來了解情況,拉著物業一起開會,時間就浪費在了這里。
在工作中,林廣成最常遇到的便是“質問”。這時,他總會誠懇地解釋、分析,是天氣原因或者配件老化等原因,他的耐心和真誠也贏得了居民的信任。他也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了同事,“干這一行就要經得起別人的批評,不能把負面情緒帶到工作和家庭中。”
破解對策科技賦能
“數字化”讓維保工有了“千里眼”
“電梯三分制造,七分安裝維保。”但目前,電梯維保工作的高強度一直困擾著整個行業。
據了解,每臺電梯都需要日常保養,但由于人手不足,經常只能一人負責多臺電梯,這樣不僅隱患巨大,還讓維保工人長期超負荷運轉。比如,兩名工人一天可以維保兩臺電梯,則平均每名工人每月維保30臺電梯。但現實是,許多維保工人月維保電梯數多達60、70臺,甚至是90臺。
由于電梯維保隊伍素質的參差不齊,加之電梯設計及安裝也因業主的個性化需求不一而變化萬千,這就容易導致電梯維保人員在面對數萬個零部件時,因為經驗不足和操作不當從而難以保障維保的品質。
近年來,許多電梯維保企業也在探索用一場“技術革命”提升電梯維保效率。
針對維保人員短缺的問題,日立電梯正在通過云服務、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化應用,更科學靈活地確定保養項目、內容和周期,提升維保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該公司通過云服務中心24小時不間斷監測電梯健康狀況,對超過300個電梯運行的數據進行分析。當電梯發生故障,云服務中心能夠提示故障點、提供故障分析、協助遠程調試,幫助前方工程師快速解除故障。從故障預警到服務響應,再到處理結果反饋,整個過程已經實現全自動化。根據數據統計,數字化的電梯服務響應效率可以提升50%以上,服務解決效率提升20%以上。
以往,電梯維保人員需要拿著手機、圖紙和眾多厚重的設備奔赴現場維修。如今,日立電梯公司女職工創新工作室提出了遠程數據分析和故障預測功能的研發方案,最終使得開關軟件化成為維保工的“千里眼”,既減少了現場維保的時間,也減少了維保人員暴露的風險。
此前,深圳市等地推出了電梯安全管理新舉措,實行按需維保和保險加服務模式,以及維保服務質量測評,以便及時有效規范電梯安全監管機制,切實降低電梯故障率和事故的發生。目前,許多電梯公司正在積極配合政府與主管單位試行“按需維保”,通過云服務中心監測到的電梯運行實時情況,結合預診斷,對于運行狀況良好的電梯,可以科學縮減維保項目;對于運行頻率比較高的電梯,比如地鐵、機場、商場等場所的電梯,可以根據運行需要縮短維保周期。
教育賦能
“訂單班”讓學生畢業即就業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為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一項與億萬產業工人息息相關的重大改革拉開大幕。
如今,乘著“產改”的東風,各地也在積極尋找職業教育賦能勞動者自身可持續發展,打通邁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之路的重要途徑,為電梯維保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打造人才基座。
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開設電梯安裝與維修保養專業已有20年,記者了解到,該校多年來為電梯行業輸送了一批批專業技能人才,其開設電梯安裝與維修保養專業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建設專業和“雙精準示范專業”。何國寧表示,為打通校企合作的供需端對接,學校已與國際知名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長達十幾年,成立有日立電梯冠名班、奧的斯電梯冠名班、通力電梯冠名班、迅達電梯冠名班、菱王電梯冠名班,冠名班學生畢業即可進入名企工作。
何國寧告訴記者,雖然電梯已經非常普及,但其實電梯維保人才需求遠遠未飽和,愿意從事電梯行業的人越來越少。但即便如此,每一名畢業生就有5個公司要搶,就業方面不用愁。
為更好貼合供需兩端需求,菱王公司就探索定制化人才培養方式,與多所高校深度合作。2021年,菱王公司與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展開深度校企合作,推出以“菱王”為冠名的訂單班。
菱王公司管理中心高偉娜告訴記者,隨著公司業務擴張,對電梯維保人才需求量加大,為解決這一需求,與高校深度合作,開設訂單班,送實操課程。公司成立內訓師團隊40多人,除了負責內部實訓外,還經常到高校授課、教學生實操。
訂單班學生在校時,公司還會贊助學校舉行電梯專業技能競賽、設立專業獎學金等方式。訂單班學生到企業實習后,每個月有3500元的生活補貼,當能夠獨立開展工作后月工資有5000元-9000元,根據電梯維保的臺量計算。在公司內部,還為電梯維保崗位設置技能等級,從一級到五級,每半年員工考級一次,與員工基本工資和福利待遇掛鉤。
“畢業生上崗前有6個月的培訓期,訂單班畢業生可以縮短到2個月。”高偉娜告訴記者,定制化人才培養的探索,給菱王公司帶來了每年穩定100人的后備力量。菱王電梯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宋文杰介紹,公司人數將近1200人,電梯維保的隊伍約占總人數的18%,所有電梯維保人員都要持證上崗。
近年來,為了支撐公司戰略規劃,支持經營需求,解決用人痛點,為電梯業務發展做好準備,菱王公司將短期內無法被機器替代的高技能水平和高職業素質的工人群體定義為產業技能工,并通過工人管理成熟度和校企合作兩種模式開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改革。
針對電梯維保類的產業技能工,菱王公司通過校企合作成立訂單班,確保每年有2-3個訂單班的學生輸入,訂單班的教學課程校企聯動,將電梯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操前置到學生入企實習前,有效地將學生入司后的培訓時間從6個月縮短到2個月。同時,對于社招和在職的維保人員,菱王公司每季度開展內部技能培訓和競賽,以賽促培,每半年內部會組織一次技能等級鑒定,對在職維保人員的技能進行評估和檢驗,技能提升的給予晉級,技能不達標的給予降級,福利待遇相應調整。
企業賦能
“傳、幫、帶”讓人才“活水”涌動
除了打通前端人才的輸送,如今,各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內部員工技能提升的內生之道,讓人才的“活水”奔流涌動。
例如,日立電梯在廣州、上海、天津和成都建立了培訓基地,這是目前全國電梯企業規模最大、教學設備最先進的電梯培訓基地,每年向全國的服務駐點輸送和培養服務人才,目前已經培養超過1萬名維保人員。日立電梯建立了完善的電梯維保工藝指引,根據現行的企業標準和國家標準,規范指引維保人員作業。
為提高維保人員的業務能力,馬天平介紹,班組日常會開展多元化培訓。包括由班組內維保小組長進行專人一對一“傳、幫、帶”培訓教導,幫助新員工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班組每周開展技術交流會,由技術骨干主持分享日常設備的維修經驗及實操技能干貨教學;組織班組成員定期通過公司云課堂信息化平臺工具,充分學習了解各項新技術、工藝指導文件,掌握各項維修技能;織班組員工會參加各項專項培訓教學,通過VR實操模擬各項安全事故模式試驗。
廣東省勞動模范、菱王電梯研發中心資深工程師何自立如今已經是一個30多人團隊的領隊,肩負起了技術傳授,他也希望創設更好的條件給后輩。“我會毫無保留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團隊。”何自立說,做電梯行業,技術是市場的糧食和槍支彈藥,要為市場做好服務,企業才能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滿足市場。“我要讓他們主動學習,積累經驗,增長見識,也要讓他們樹立主人翁精神,增強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譽建業 林婷玉 彭新啟)